發炎是個痛苦,且不好甩掉的問題,2004年2月號《TIME》雜誌把「發炎」稱為「神祕殺手」,可想而知其麻煩。當你出現慢性發炎,更要注意他對身體造成的危害。發炎通常從抽血中發現相關發炎指數異常,但從臨床上一些小症狀,也可看出端倪。例如:關節痛、長期未劇烈運動也造成的肌肉痠痛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氣喘、鼻竇炎、過敏、自體免疫問題、長期熬夜、抽菸、代謝性疾病、肝臟發炎...等等。倘若你有以上症狀,千萬別輕忽,他可能是身體慢性發炎的警訊。

甲狀腺疾病在台灣相當常見,是罹患率僅次於糖尿病的內分泌腺疾病。甲狀腺位於頸部甲狀軟骨下方(大約是頸部喉結下方),氣管的兩旁,形狀像一隻蝴蝶。

經前症候群的症狀有許多,例如:心理層面(緊張、焦躁、易怒、情緒起伏大、甚至有人會憂鬱易感傷、提不起精神、注意力不集中)、生理症狀(頭痛、頭暈、噁心想吐、乳房腫痛、小腹悶脹、手腳水腫、拉肚子)。一般來說,經前症候群大約在月經來前7-10天(有些人只有2-3天)會發生,與月經週期相關。倘若與月經週期無關、或者每天都會發生者,則比較可以排除經前症候群問題。

「非酒精性脂肪肝」,英文又稱為Nonalcoholic fatty liver,顧名思義,即患者很少喝酒(甚至不喝),肝臟一樣會囤積脂肪形成脂肪肝,甚至有時還會出現肝臟發炎(又被稱為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」 (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))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十分普遍,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罹患,尤其以肥胖者、第二型糖尿病、高膽固醇、新陳代謝疾病、呼吸中止症等問題者,更屬於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族群。

腹瀉,俗稱的拉肚子。常見原因有:腸道受到感染、腸道發炎、食物中毒、藥物、情緒、對食物過敏、藥物關聯、腫瘤、內分泌疾病、飲食過敏等。有時腹瀉會合併肚子痛、嘔吐、腸鳴、發燒等現象。

我們使用了 cookies 來確保我們網站的運作正常與安全性,並為您提供最佳的使用體驗。

進階設定

您可以在此自訂您的 cookie 偏好。啟用或關閉以下這些類別,並儲存您的選擇。

必要 cookies 對於網站與註冊過程的安全性和正確運作都至關重要。
功能性 cookies 會儲存並啟用您在網站上的 cookie 偏好。
效能性 cookies 能夠幫助觀察網站的表現狀況。
行銷性 cookies 能夠讓我們衡量與分析網站的成效。